《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读后感

发布日期: 2017-12-06 来源:祁永芳

为进一步加强人民法院思想政治建设和法院文化建设,引导广大干警坚定理想信念、忠诚司法事业,全国法院系统掀起了一场坚定理想信念·坚定法治信仰的全员读书活动。活动要求每一名法院干警都在自己实际的工作岗位中探寻着对理想信念和法治信仰的理解及感受。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周强向全国法院广大干警的推荐,忙碌之余,我再次翻开了这本《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是一部内容丰富、视野广阔的著作,包含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治国理政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思想深刻、内涵丰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集中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我们凝聚力量、攻坚克难的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这部著作全书包含十八个部分,涉及到当代中国的方方面面、事事物物,论述切近经验,论旨高屋建瓴。让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何谓中特色的社会主义,何以实现中国梦,怎么深化改革,如何促进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以及怎样建设法治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生态文明,有效推进社会事业和社会管理改革发展、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推进祖国统一,推进构建新型大国关系、谋求周边外交和谐、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积极参与多边事务。并且对人们理解执政党的群众路线、提高执政党执政水平、以及反腐倡廉建设,极有助益。

  作为一名法院干警,无疑更关注的是习总书记对法治中国的论述。本书中,习总书记对法治中国的论述完全切中治国理政的现代首要原则。现代国家治国理政的首要原则,就是依宪治国、依宪执政。依宪治国,说的是权为民所赋”;依宪执政,说的是权为民所用。两者落定的是国家权力的来源与功用问题。而这两个问题,恰恰是划分传统国家与现代国家界限的分水岭。依宪治国,不是一种政治地治国的状态,即不是一种按照政党、国家领导人的政治意志治国的状态,而是按照宪法的规定法治地治国的情形。这就让中国免除了千年人治的窘迫,走上了现代法治的轨道。习总书记为此刻画了三条重要线索:一是高度肯定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中心地位。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二是宪法的生命,在于贯穿治国理政的全过程。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我们要坚持不懈抓好宪法实施工作,把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三是要将治国理政落实为依法治国。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厉行法治,不断提高依法执政能力和水平,不断推进各项治国理政活动的制度化、法律化。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努力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这就为中国完全坐实在依法治国、依法执政的平台上,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围绕这一目标,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与法治社会,真正促使中国作别人治传统,步入法治轨道,建成现代国家。将中国建成法治国家,是习总书记从总体上勾画出的中国发展蓝图。

  作为一名法院干警,我们要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全面系统地学深学透,切实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人民法院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守住思想和人格的底线,促进司法为民、公正司法,实现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


返回顶部